【特刊】以产惠民,书写富民利民最美答卷_每日热议
来源:黄山日报时间:2023-04-21 13:32:30

黄山市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和重要传承地,中医药资源丰富。推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南新安”人责无旁贷、重任在肩。近年来,黄山市把中药材种植作为黄山特色富民产业来抓,持续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让中医药和新安医学更多更好惠及广大群众。


(资料图)

黟县宏村镇金家岭村生态优美,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气温适宜,水质上等,为灵芝生长提供了优质环境。2021年底,黄山圣芝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落户该村。拥有30多年医药经验的王继俊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成功流转土地120亩。2022年4月,投资1000多万元的金家岭灵芝基地暨中药百草园一期项目建成运营,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基地务工人员以本地劳动力为主,每年约30人(其中残疾人2人、五保户1人),平均年龄65岁,年劳务收入累计40万元左右。村民亲切地招呼王继俊为“灵芝大叔”。

金家岭“灵芝”幸福生长,是新安医学以产惠民的一抹亮彩。近年来,我市抢抓新安医学发展新机遇,强化中医药项目“双招双引”,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书写富民利民最美答卷。

持续加强中医药

服务体系建设

聚焦项目建设,近年来,市领导带队赴北京、合肥、深圳、上海等地,考察调研生命健康(中医药)产业,接洽复星医药、华润三九、安徽亚泰药业等一批优质中医药企业,深挖新安医学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加快产业成果转化。目前,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康堂中医诊所、齐云山睡眠谷等项目已顺利运行,院藏徽州新安医学康养模式日臻成熟,新药安评中心、臻格COMO、市医院GCP等平台加快建设,力推华润三九、中医生命急救三分钟等项目签约落地。我市还积极对接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名医堂、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研修基地、黄山国际旅游养生谷、安徽省新安医学研究院、王琦(院士)书院黄山分院等项目建设,谋划省级区域制剂中心和皖南区域智慧中药房及煎配中心项目,联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优质医疗机构,通过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方式,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设立徐经世国医大师工作室、杨永晖名老中医工作室、方朝晖博士工作站、夏克春名医工作室等,打造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和沟通交流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新安医学服务。

在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名院名医坐诊信息中,记者看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程志清,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中医师陈瑞芳,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儿科主任医师梁陵等一批名医均在其中。

“预约专家的市民很多,供不应求。”华泽医院负责人金永贵说,为让新安医学更好惠民,该院设中医馆,与本土名家6人紧密合作,提供精准诊疗服务,并对接外地中医药高校、医疗机构专家学者,建工作站,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力推中西医融合,追求“方法有效、价格实惠”。去年12月3日,为传承岐黄薪火、国医精髓,该院首届“膏方节”盛大开幕,因个体不同健康状况“量身定制”,实现“一人一方一熬制”,膏方一般由数十味中药组成。

在徽州区院藏徽州项目点,粉墙黛瓦,青山绿水,映心桥曲折回环,映月湖涟漪荡漾,画舫倚岸,水泄湖石,“瀑布群”蔚为大观,院藏徽州&“百岁+”智慧健康基地位居其中。基地由中天集团和达安基因成员企业共同打造,联合粤港澳大健康高新产业联盟、中华(国际)健康养生联盟、新安医学研究中心、黄山华泽医院等全面战略合作单位,提供精准预知、动态监测、主动防御、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畅通救援绿色通道和国内知名三甲医院就医绿通等高端服务,致力成就国内行业标杆。

包括华泽医院、院藏徽州&“百岁+”智慧健康基地,众多新安医学项目相继落地,将让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实惠、有效的中医诊疗服务。

让中药材种植

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群众如何在新安医学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我市力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中药材种植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2011年3月,黄山市芽典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歙县北岸镇五渡村成立,涉及中药材种植、销售,主产菊花等,完成省科技攻关项目《道地中药材黄山贡菊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获批“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公司负责人王齐介绍,企业发展至今,务工支出累计2000多万元,每年用工数10人至100余人不等,年菊花收购款超2000万元,间接带动菊农增收。同时,在企业示范引领下,掌握技术的务工村民也纷纷种上菊花。歙县许村镇前村100多户村民更是家家种植,户均2亩,亩收益超1万元。

黄山市青枫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在林下开展仿野生灵芝种植,在黄山区焦村镇乌溪村、龙门乡龙门村、太平湖镇汪王岭村、耿城镇饶村设基地。“我们在饶村租用林地100余亩,每亩150元,还为当地村民20余人提供务工岗位,增加收入十几万元。同时,利用毛竹种植香菇、木耳,解决部分农户卖毛竹难题。”公司负责人朱正富说。

在金家岭,作为灵芝基地日常管理人员,老村干汪招富笑了,他每年综合收入不低于4万元;70多岁的五保户杨江意也笑了,120-150元/天的务工收入让日子无忧无虑。

扫描二维码

阅读专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