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5.5小时的海上科考“作战”
来源:新华网时间:2023-08-02 09:30:27

新华社“雪龙2”号7月30日电(记者魏弘毅)“拽住了啊!”“慢慢放、慢慢放!”

他们的动作,有力而沉稳。

“脚出来,注意别踩到绳子!”


(资料图)

他们的神情,专注而坚定。

“好!”齐心协力的呼号声让不少人的脖颈暴出了青筋。汗水,早已浸透了厚厚的“企鹅服”内衬。

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布放潜标。新华社记者 魏弘毅 摄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艉甲板,众志成城的一幕正在上演——

水手长付耀奎冲锋在前,水手及科考队员紧随在后,利用绳索对一组仪器施加反作用力,使之缓慢入海,完成该科考站点的水文观测设备布放。

在吊臂协助下,随着最后一坨锚定潜标的重块被布放入海,付耀奎脸上绽开了笑容。

“胜利完成!”

近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正式开始大洋科考作业,这是其中一次长达5.5小时的科考“作战”场景。

盛夏时节,北纬75度左右的北冰洋,极昼来临,夜晚消失,大块的浮冰随处可见。26日下午,船上弥漫着“战前的最后宁静”——实验室中,有人在准备实验器材;而大多数人,则在船舱中休息,为即将到来的作业任务积蓄体力。

东11区区时19时30分,联通实验室与生活区的走廊聚起了人气。科考队员陆续集结,将“企鹅服”、救生衣、安全帽等安全保暖装备穿戴整齐。一些科考队员打开电脑,调试好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则手持对讲机,与驾驶台随时沟通联络。

东11区区时20时整,驾驶台发出提示,“雪龙2”号船抵达作业站点,停止前进,科考作业正式开始。

“CTD开始投放”“收到”。在吊臂轰鸣声中,CTD(温盐深多参数海洋观测系统)设备被吊起、平移,从海面上缓缓下放。仪器缓缓下潜,将不同深度的海水样本陆续采样。经过几轮采集作业,科考队员获得了足量样本,首项作业任务顺利完成。

7月26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队员在CTD旁进行海水采样。新华社记者 魏弘毅 摄

而接下来的考验,则更多出现在船尾露天甲板上。

“科考作业时,必须时刻关注附近冰情。”“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实验室主任沈悦说:“比如,1立方米出头的浮冰在海面上很不起眼,但实际重达1吨多。因此,任何一块冰一旦撞到海里的科考设备,都会对设备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为了躲避四周浮冰,在布放科考设备时,实验室工作人员需要与驾驶台反复沟通,审慎选择作业地点,确保作业安全开展。

“除了冰情复杂,在露天艉甲板上作业要保证(人员)绝对安全。”沈悦表示:“一方面,在对海域开放的空间作业,必须穿戴救生衣、安全帽等安全装备;另外,甲板的起重设备下严禁站人,需要在甲板边缘作业的人员必须佩戴安全绳;还要避免无关人员进入作业区,保证相关作业的正常进行。”

一批接一批,遵照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挥,水文环境组、污染与沉积组、艉部生物组等组别的科考队员轮番上阵,在水手与起重设备的协助下,依次完成了颗粒物剖面观测、箱式沉积采样、拖网采样等作业项目。人员更替有序,作业稳健安全。

最后,是最有挑战性的潜标布放。

潜标是观测海洋数据的重要科考设备,由浮球、温度盐度等传感器、重块和释放器组成,并由绳索串在一起。第一年,科考队员将潜标定点投放;第二年,下一批科考队员将之收回,进而收集长达一年的海洋水文观测数据。

“潜标的投放很有难度。”指挥作业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谢海翔说:“一组潜标有多个浮球,一个浮球重达几十千克,用来锚定潜标位置的重块更以吨计,即使有起重设备帮忙,也需要很多科考队员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于是,开头的一幕上演了。经过半个小时的奋战,潜标投放成功。从东11区区时20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1时30分,该站点所有科考作业任务顺利完成。

“本站完成10项作业,基本涵盖本次北冰洋科考常规作业项目。”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领队王金辉介绍说:“在后续作业中,考察队将继续围绕水文、大气、生物等学科领域,聚焦上述作业项目,加紧推进作业进度,力争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

“结束了!好样的!”三三两两,大家谈笑而还。“雪龙2”号随之再度启航,驶向下一个作业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