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井冈山
毛泽东
(资料图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西江月·井冈山》。中国军视网发(资料图片)
1928年8月底,井冈山根据地留守红军凭借天险,以两个连的兵力在黄洋界哨口击退了四个团的来犯敌军。9月,毛泽东返回井冈山,得知黄洋界战斗胜利,作词《西江月•井冈山》来表达喜悦之情。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他率领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的农军1万多人陆续转移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井冈山根据地的发展,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
1928年7月中旬,湘赣敌军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会剿”。第一次反“会剿”后期,由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错误决定,指令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分兵向湘南冒进,结果遭致“八月失败”。毛泽东当时正在永新指挥三十一团作战,闻讯后当即命其第一营迅速撤回井冈山,他自己亲率三十一团第三营前往湖南桂东方向迎还红军大队。
8月下旬,就在朱德、陈毅率领的二十八团还在湘南,毛泽东率部前往桂东迎还红军大部队之际,湘敌吴尚三个团、赣敌王均一个团从酃县向井冈山猛扑而来,发动第二次“会剿”。29日,留守井冈山的红四军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等会同湘赣边界特委同志召开作战会议,作出战斗部署:由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一、三连守卫黄洋界哨口,三十二团第二营和特务连、酃县赤卫队守卫八面山等4个哨口;另由三十二团第一营、宁冈赤卫大队和三十一团第一营第二连在山下主动游击袭扰、牵制敌军,捕其哨兵、断其交通、截其粮草,使敌后方不固,疲于应付,难以集中全力进攻。
黄洋界保卫战中用到的竹钉。中国军视网发(资料图片)
接到敌情后,中共宁冈县委就按照红军的要求,领导大陇、乔林两个乡政府发出十万火急的动员令,布置群众连夜赶削竹钉,一夜之间就在从大陇、茅坪两个方向通往山上的两条小路上都筑起了“竹钉阵”,让敌人无法通过,同时在通向哨口的山路上连夜修筑了竹篱笆障碍、滚木礌石、壕沟、射击掩体等五重防线。
8月30日上午,湘敌吴尚部三个团从大陇方向进攻黄洋界。战斗中,由于地形及竹钉阵等工事限制,敌只能沿着小路鱼贯而上,这使敌兵力和火力无法充分展开,极大地抵消了其火力和兵力优势。而红军在射击掩体中以逸待劳,向下瞄准俯射,几乎弹无虚发,敌为躲避子弹、滚木礌石而向路旁疏散隐蔽,又被竹钉、陷阱、土地雷等杀伤。整个战斗中,敌人发动多次进攻,始终无法接近哨口。
“黄洋界上炮声隆”所用的迫击炮。中国军视网发(资料图片)
8月30日下午,敌吴尚部发起新一轮猛烈进攻。其时,红军将仅有的1门刚修好的迫击炮运至黄洋界哨口,瞄准射出仅有的3发炮弹,唯一成功爆炸的炮弹精准命中敌设在腰子坑的前线指挥所,对敌指挥系统造成很大打击。同时,隐蔽在附近山上的大量群众摇旗、呐喊、吹号,在铁桶中点燃鞭炮,一时间土枪、土炮齐发,滚木、礌石纷下,冲杀声、冲锋号声以及铁桶鞭炮发出的“机枪声”铺天盖地,营造出漫山遍野是红军的景象。敌误以为红军主力已回到井冈山,不敢再继续进攻,趁夜退回酃县,“会剿”草草收场。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立即展开反攻,夺回失地。
油画《黄洋界保卫战》。中国军视网发(资料图片)
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的意义不仅在于胜利地保卫了井冈山战略基地,为红四军主力返回,打破敌人第二次“会剿”,恢复根据地,创造了条件;还在于此次战斗充分调动了当地群众的力量,在黄洋界筑下了一条“竹钉防线”,对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之一——人民战争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资料整理:张三丰,资料来源:学习时报、解放军报、中国军视网)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张三丰 责任编辑:张三丰
关键词: